
今年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今,新質生產力被視為撬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成為各地“百舸爭流”的澎湃動力。放眼長壽,現階段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有哪些?該如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又如何在經濟轉型中蓄勢發力、引領全區經濟發展?即日起,人人長壽客戶端推出《新質生產力 引領開門紅》,敬請持續關注!




【聚焦新質生產力】望變電氣:專注研發 打造國際一流一體化企業

8月21日,記者走進重慶望變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研發大樓,科研人員各司其職,實驗室里研發機器高效運轉。望變電氣是一家主要經營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和取向硅鋼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公司,目前,公司成為國內配電變壓器及成套電氣設備規模最大的集研發、設計、生產于一體的企業之一,產品種類、性能、產量和銷售額均居國內企業前列。 “公司主要生產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和取向硅鋼兩大類產品,已形成‘從取向硅鋼到變壓器再到箱式變電站、成套電氣設備’一體化產業鏈。”望變電氣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專注于“取向電工鋼、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兩大領域的開拓與協同發展,堅定依靠科技研發、人才競爭、品牌發展和國際化經營,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將公司打造成國際一流的電工鋼材料和智能電氣設備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企業。2023年,公司建成的新研發大樓正式投入運行,研發機構包括重慶市技術中心、高性能取向電工鋼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望變電氣工業設計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高性能取向電工鋼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于2023年4月全面使用。 同時,公司聚集一批海內外科研工作者,陸續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高性能取向電工鋼制造及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企業高端研發機構,研制出多項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并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和核心技術。公司“惠澤”商標已獲中國馳名商標認定,擁有授權專利136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實用新型專利113項,外觀設計專利1項。2020年被認定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022年被認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榮獲2023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企業技術創新獎。 “只有堅持技術創新、人才創新、資源創新,才能在經濟發展中贏得主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望變電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現有相關研究人員與技術人員約100人,其中博士2人,碩士14人,高級工程師12人,35歲以下中青年骨干占比約80%。在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的技術攻關上,望變電氣分別與中國科學院、中國鋼研院、重慶大學、中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湖南漣源鋼鐵等重點高校、研究院及知名企業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實現“產學研銷用”結合,將打造成我國重要的取向硅鋼、磁性材料研究、人才培養及行業服務的基地。 目前,該公司深耕輸配電及控制設備主導行業近30年,在變壓器生產領域已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并在行業內積累廣泛的客戶基礎,公司電工鋼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各國市場。2023年硅鋼產品完成產量12.2萬噸,實現收入14.1億元,產量排名全國第三、民營企業第一,產品性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西南地區取向硅鋼生產空白。記者 雷羽
2024-08-22【聚焦新質生產力】華陸新材:做氣凝膠行業的開拓者建設者引領者

8月20日,中化學華陸新材料有限公司(簡稱“華陸新材”)的硅基納米氣凝膠復合材料一體化項目一期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在數字化生產車間的傳送帶上,正不間斷地運輸著剛剛生產出來的硅基納米氣凝膠復合材料產品。(資料圖)氣凝膠被譽為“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作為目前已知的最佳隔熱材料,是國家基礎戰略性前沿新材料,對節能降碳、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些剛剛生產出來的產品將在一天之內,打包包裝后銷往全國各地,廣泛應用在石油化工、熱力管網、建筑、新能源汽車等領域。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華陸新材獲得2023年度重慶市企業技術創新獎。記者注意到,這家專業從事氣凝膠新材料研發、生產、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組建頂尖團隊,聚焦前沿技術攻關,已成為企業的“標配”。實驗室內各自忙碌,研發人員或測試性能、或記錄數據……研發大樓的墻壁上,貼滿了團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專利證書。(資料圖)“我們堅信只有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才能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公司專業技術人員占公司職工總數的56%,擁有授權專利23項。其中,包含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言語間掩飾不住的自豪。目前,華陸新材擁有7類氣凝膠絕熱材料產品,以多元產品逐步打開石油化工、熱力管網、新能源電池等領域市場。成立了專門的氣凝膠研發中心,擁有一支由博士、碩士和行業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共有31名硅基材料領域的專家和科技人才,配備14個專業實驗室和112臺/套先進的實驗設備,能夠滿足從基礎研究到產品開發的全過程需求。此外,該公司還通過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設立聯合實驗室、搭建研發平臺等方式,與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氣凝膠材料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南京工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重慶交通大學等知名院所企業合作設立聯合實驗室和研發平臺搭建,致力于氣凝膠低溫絕熱材料的制備技術及性能調控等關鍵領域的研究與開發。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促進國家建設和科技強國為己任,全力貫徹“做氣凝膠行業的開拓者、建設者、引領者”的發展愿景,始終堅守“持續用卓越的氣凝膠產品為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貢獻力量”的發展使命,堅決秉承“同心同德,共生共贏”的價值觀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記者 李杉 見習記者 龐秋雙
2024-08-20【聚焦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1—6月,高技術產業產值83.2億元、增速4.3%;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88.6億元、增速11.6%,占工業總產值比重23.82%;技術合同成交額10.6億元;新培育科技型企業103家,累計入庫總量1152家,科技型企業目標完成率達111.84%。”談及科技創新工作,區科技局局長鐘其東說。 近年來,區科技局圍繞爭當科技創新“排頭兵”,扶企業強主體,求創新添動能,夯平臺助牽引,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推進各項惠企政策直達快享,科技創新引領發展蓄勢添能、強勁賦能,全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長壽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揭榜掛帥”助力企業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 “如何在聚苯硫醚生產過程中解決廢水處理效率低、排放指標易超標等問題?”日前,在重慶聚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人和工作人員正圍繞如何突破廢水處理技術向重慶化工職業學院的專家團隊交流取經。 這是區科技局實施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制推動創新需求與技術供給“雙向奔赴”的縮影。區科技局積極探索實施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制,構建政府引導、市場導向的有組織科研攻關機制,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創新需求與技術供給和諧互動,幫助企業攻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鐘其東表示,探索重大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攻關機制,根據企業技術需求組織“發榜”,符合條件的重慶市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單位均可以參與“揭榜”。目前,已與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重慶化工職業學院等高校建立起長效協同機制。(資料圖)“科創+產業”加快建設長涪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區 目前,區科技局正積極推動華陸新材料耐高溫疏水氧化物氣凝膠隔熱材料開發項目、康普化學新能源退役動力電池關鍵材料高效資源化利用項目等新材料產業市級重點專項項目落地。支持中國(重慶)天然氣化工新材料研究院與重慶建峰浩康化工有限公司開展水性UV光固化氨基樹脂高性能材料產學研合作。 這是長涪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區2024年度合作事項清單之一。長涪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區依托長涪兩地新材料產業集群優勢,合力打造高能級新材料產業集聚地、高水平新材料產業科技人才高地、高標準開放創新示范地。 “建設長涪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區,是渝東新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區積極參與全市萬億級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建設布局中‘一子落而滿盤活’的重要舉措。”鐘其東說,共謀長涪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區發展藍圖,致力于將長涪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區打造成為全市新材料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標桿平臺,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資料圖)多措并舉推動“雙倍增”工作提質增效 2023年,新增入庫科技型企業289家,總量達1049家,同比增長38%。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3家,總量達217家,同比增長21.2%。深入實施企業掛牌上市專項行動,映天輝、長風化學等26家企業已納入市級上市企業培育庫。 一組組亮眼數據背后,印證的是區科技局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區科技局統籌推進主體、平臺、人才、生態“四位協同”抓創新,高規格組織召開科技創新與人才工作大會,成立科技創新工作專班,高效推進“雙倍增”目標任務落實,科技創新核心支撐力穩步增強,全市科技創新重要戰略支點地位日益凸顯。 同時,用力打造優質創新平臺。新培育區級研發創新中心11個,累計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3個、市級創新平臺94個、區級創新平臺75個。中國(重慶)新能源金屬材料研究院、云天化股份工程塑料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正式落成。升級打造特色孵化載體,宜樂科技眾創空間、森空間·重慶創新中心提檔升級為市級眾創空間。積極支持望變電氣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康普化學創建市級技術創新中心。 “發展不容懈怠,服務永無止境。下一步,我們將健全完善科技創新‘1416'工作體系,錨定建設全市科技創新重要戰略支點的總體目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扎實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計劃,聚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著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用力推進長涪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區建設,為加快建設‘兩地一城’貢獻科技智慧和力量。”鐘其東說。 記者 李杉 見習記者 龐秋雙
2024-08-15副市長江敦濤來長調研時強調: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8月14日,市政府副市長江敦濤來長,調研我區產業發展和推進數字重慶建設有關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堅定不移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市經濟信息委副主任吳濤,市大數據發展局副局長胡軍國;區委書記、長壽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劉小強,長壽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冉洪一同調研。▲8月14日,副市長江敦濤到重慶鋼鐵調研來到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智慧中心和歷史陳列館,江敦濤詳細了解公司發展歷程,以及公司近年來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新質生產力,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勉勵企業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積極打造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助力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在長壽區治理中心和重慶長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江敦濤認真聽取中心建設運行情況匯報。他指出,要加快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進一步突出實戰實效,建好用好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加強“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持續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要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聚焦企業“不會轉”“不敢轉”“不愿轉”等難點痛點問題,積極做好服務,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慶奕翔化工有限公司隸屬江蘇雙象集團,“雙象重慶基地”是江蘇雙象集團在渝打造的“百億級產業基地”,被列為市重點領軍“鏈主”企業基地,涵蓋光學級新材料、電子化學品、超纖新材料三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走進該公司中央控制室,江敦濤認真聽取集團介紹,了解基地項目建設、主要產品等情況,希望企業持續抓好項目建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8月14日,副市長江敦濤到重慶望變電氣調研在重慶望變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敦濤同公司負責人交談,察看產品展示,了解公司發展歷程、產業布局、科技創新等情況。他鼓勵企業堅定發展信心,聚焦關鍵工藝和核心技術,加大科技創新研發,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塑造發展新優勢。當天,江敦濤還走進重慶博騰制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公司生產經營、產品研發、數智化建設有關工作情況。希望企業持續強化數智賦能,積極推動智能制造升級和數智化發展,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江敦濤在調研中指出,要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定不移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積極主動靠前服務,持續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真心實意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區領導胡紅兵、蔣發平、楊澤民參加調研。記者 張申欣 朱九天
2024-08-14乘“數”而上!長壽先進制造業搶抓“智”高點

生產線上,無人駕駛的橘紅色小車來回穿梭,運輸剛生產出來的玻璃纖維紗卷;另一邊,明黃色的機器人有序分揀玻璃纖維紗卷……這是位于長壽經開區的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場景。企業通過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其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先進水平。 今年以來,我區持續推進數字重慶建設,強化“數字+制造”能力,構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生態,推動“智改數轉網聯”變革,全方位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今年上半年,全區GDP增長6.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2.9%。構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新生態在重慶長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寬敞明亮的展廳內,多個高清顯示屏和信息板上,正展示著企業數字化改造后的成效,醫藥、化工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圖等。 該中心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方向,錨定“產業數字化”,緊緊圍繞企業“不會轉”“不敢轉”“不愿轉”等難點痛點問題,構建了規劃咨詢、方案解決、技術實施、資源整合四大功能場景,整合起數字技術供給、數字化轉型方案提供、發展資源對接、商業機會發現、數據交易支持五大綜合服務能力,為制造業的“智改數轉”提供全方位支持。 同時,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鏈條體系,打造分行業的制造業產業大腦,促進數字化平臺與制造業實體相結合。目前,該中心已集聚數商100余家,天然氣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雙碳3個行業產業大腦入選數字重慶建設一周年成果45項機會清單。 “產業大腦”支撐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而“未來工廠”則引領著“智造”新方向。我區加快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不斷提升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得益于“智改數轉”,重慶博騰制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效率提升57.64%,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市級“燈塔工廠”種子企業;重慶鋼鐵通過啟動“數智重鋼”改造,一躍成為專精特新的行業鏈主企業;小康動力通過上線智能工廠,車間生產線效率提升10倍,不合格率大幅下降,榮獲重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評比考核第一名……專家入企“把脈問診”助力轉型升級“怎么提高生產管理效率?”日前,在亞士創能新材料(重慶)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人正圍繞如何提升智能制造能力與專家團隊進行交流取經。 這是我區開展數字化轉型服務的一個案例。通過組織專家團隊入企調研、座談,全方位、多角度摸清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現狀,梳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難點和堵點,給出專業的、針對性強的轉型報告,指導幫助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 今年以來,我區依托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持續組織開展長壽區制造業企業評估診斷服務工作,指導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上半年,組織專家團隊上門開展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35次,累計77次,為66家企業提供專家團隊免費上門轉型評估,出具企業數字化成熟度和轉型報告;開展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上門診斷12次,累計98次;開展企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現場調研69家。 與此同時,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上半年全區啟動數字化轉型項目30個,累計195個;計劃投資10.14億元,累計超70億元。已完成數字化改造項目15個,總投資7.66億元。新認定市級智能工廠2家,累計9家;新認定市級數字化車間4個,累計66個。截至目前,全區現有5G全鏈接工廠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2個、市級工信化重點實驗室4個、市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個。完成長壽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項目建設,成功接入企業38家。 下一步,我區將持續做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加快探索“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發展新模式,積極構建以制造業行業為主體、以服務業、農業行業為兩翼的細分行業產業大腦格局,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建設,打造政府側與市場側相結合的數據倉,催生行業鏈上的未來工廠,加快打造重慶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記者 張申欣
2024-08-10長壽區領軍企業人才“鯤鵬計劃”(第一期)圓滿結業
近日,長壽區領軍企業人才“鯤鵬計劃”(第一期)結業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全區新材料、生物醫藥、鄉村振興等領域的50名高級管理人才、企業家參加。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汪瀟瀟、副區長蔣發平出席結業儀式。 長壽區領軍企業人才“鯤鵬計劃”(第一期)培訓學制一年,從2023年9月開班到2024年7月結業,共計192學時、24天課程,分三個階段組織實施,圍繞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結構調整與新能源發展等內容開展學習。培訓期間,中科微針(重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朝國和重慶鳴創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洪分別獲評“2022重慶經濟年度創新人物”和“重慶市鄉村振興貢獻獎先進個人”,11名學員有效助推企業榮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22項。學員圍繞企業產業發展定位、生產經營實際開展互訪活動80余次,達成合作項目30余個,為企業間協同發展、合作共贏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我區將依托清華大學開展領軍企業人才“鯤鵬計劃”(第二期)培訓,集聚新材料、生命科學、現代農業等領域的企業領軍人才,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為“兩地一城”建設夯實人才根基、提供智力支撐。記者 張申欣
2024-07-17【聚焦新質生產力】厲害了!長壽這項技術將催生一個產業鏈

7月4日,記者在位于長壽經開區的重慶化工研究院中試基地看到,研發人員正對液體預還原靛藍技術進行攻關。目前,該研發團隊突破了高效催化劑的制備技術,實現了溫和條件下的靛藍加氫還原轉化。據了解,該院以高端天然氣化工新材料開發及應用研究為重點,以“研發+產業孵化+技術服務”為主線,專注天然氣化工新材料行業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全流程研發創新活動,促進天然氣化工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2002年,該院瞄準關鍵新材料領域開展研究,在天然氣制乙炔、特殊功能單體合成等方面獲得科技成果150余項。“與固體靛藍相比,加氫液體靛藍更環保,產品染色質量更高、用量更少。”重慶市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精細化學品實驗室副主任唐聰介紹,同等染色條件下,液體靛藍的使用量可減少10%左右。待建成萬噸級的項目裝置,實現產業化后,可打通“天然氣-清潔染料”產業鏈,彌補國內市場空缺,預期產值2.2億元,推動印染行業產業升級。中試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全力把基地打造成面向重慶化工新材料領域的智能化公共中試平臺和對外合作窗口,提供具有行業特色、滿足化工新材料行業發展及特殊場景需要的專業化服務,推動化工新材料技術迭代升級,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速創新成果轉化,助推新質生產力形成。 記者 李輝 劉霞飛
2024-07-05【聚焦新質生產力】新成果!長壽經開區智慧園區平臺獲全國認證
6月20日,記者從長壽經開區獲悉,長壽經開區自主研發的智慧園區綜合管理平臺(以下簡稱“智慧園區平臺”)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長壽經開區獨立知識產權建設取得新成果。 據了解,智慧園區平臺包括“一中心兩平臺”。數據中心涵蓋經開區各業務板塊涉及的所有數據;智慧管理平臺包括10個智慧化管理板塊(安全、環保、應急、消防、能源、市政、建管、招商、國資、規資);政企協同平臺面向入園企業,主要涉及企業日常管理和服務。智慧園區平臺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數據的集成與分析,實現了主要業務全要素全過程實時監管,在信息調取、資源調度、輔助決策上發揮重要作用。2022年10月建成以來,智慧園區平臺系統穩定、運行平穩。2023年全年智慧園區平臺共產生數據約74549萬條,數據日均增加值約為204萬條。 下一步,長壽經開區將繼續堅持聚焦數智賦能,為打造高效協同、整體智治的數字重慶長壽樣板和中國西部數谷添磚加瓦。記者 李杉
2024-06-20視頻|探秘天然氣轉化成水產飼料原料

天然氣轉化成水產飼料原料,這一不可思議的過程正在位于長壽經開區的愷迪蘇(重慶)有限公司工廠里變成現實。愷迪蘇將傳統化工和現代生物技術有機結合,讓微生物以天然氣為養料,完成增長繁殖,再將增殖的微生物經過滅活和干燥處理,得到了天然、高營養、安全、低污染、低成本的蛋白質,作為水產飼料的原料,目前主要應用于水產養殖業。
2024-06-14解密新材料:世界上最輕的固體

【聚焦新質生產力】小康動力深入推進智能化建設,產品開發周期縮短15%……

近日,記者走進小康動力智能總裝車間,只見一臺臺機械手臂不停舞動,一輛輛智能物流機器人將零部件準確送達,新能源汽車增程式動力系統不斷下線……在工廠“智慧大腦”的統一指揮調度下,機器與工人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裝配全過程。據了解,小康動力智能總裝線主要由缸蓋線、內裝線、外裝線、冷試、熱試等組成,是公司“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柔性化”最高的生產線,技術水平處于行業領先,自動化率達到45%,其中內裝線達到60%。近年來,小康動力深入推進智能化建設,通過打造數字化車間,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企業賦能。2023年,小康動力榮獲重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評比考核第一名。“通過智能化建設,公司的生產效率提升了12%、能源利用率提高了10%,而產品開發周期縮短了15%,整個運營成本下降16%。”公司副總經理王艷朋介紹,車間內配置國內外引進的先進設備,并應用拍照防錯技術、AI視覺防錯技術、冷試技術、3D激光膠測量防錯技術、激光導航AGV自動物流技術等,真正實現了工廠“智造”。通過工藝布局優化、設備自動化、數字化改造、信息化建設融匯一體的生產線,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讓產品質量得到更優質的保障。生產過程中,小康動力著力打造智能化設備信息監測系統,實時采集和分析生產過程中的數據,對質量問題做到100%精準溯源,將生產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這些看不見的數據流,驅動著企業管理、運營和決策。”王艷朋說,通過對企業生產數據的采集、分析、處理,進一步推動企業生產智能化提質,有助于將企業的數字資源轉化為數字資產,真正為生產經營提供指導服務。下一步,小康動力將著力從自身資源轉化數據資產方面尋求突破,把節能減排、綠色發展、人才培養作為主抓手,堅持創新驅動,實行全業務、全流程、全過程精品戰略,以精品促發展,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及服務。記者 張申欣
2024-05-29視頻|走,去亞士創能探秘!

今年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今,新質生產力被視為撬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成為各地“百舸爭流”的澎湃動力。放眼長壽,現階段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有哪些?該如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又如何在經濟轉型中蓄勢發力、引領全區經濟發展?即日起,長壽融媒體中心將推出“長壽新動力 玩轉黑科技”系列短視頻,聚焦長壽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