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玲聰/文
“廉者,政之本也?!鼻逭疂崳菑恼叩幕緶蕜t,更是構建良好營商環境的基石。然而,在當下,當黨政機關厲行節約的號角吹響,一些人的筷子卻轉向了民營企業主的餐桌——“不吃公款吃老板”。這股歪風,正悄然侵蝕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土壤,寒了民營企業的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黨員、干部既要關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主動排憂解難,又要堅守廉潔底線。但現實中,一些公職人員卻將黨紀國法拋諸腦后,熱衷于“吃老板”。就在前不久,重慶市紀委監委公開通報萬州區某領導干部長期攜親友在管理和服務對象為投其所好而開設的火鍋店內接受宴請,相關費用均由管理和服務對象支付。這種行為,不僅嚴重違反了紀律規定,更讓民營企業苦不堪言。企業主們為了維持與這些公職人員的“良好關系”,不得不咬牙買單,原本用于企業發展的資金被無端消耗,企業的經營成本大幅增加。
從全國范圍來看,此類現象也并非個例。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協原黨組書記、主席劉貴明,多次在私營企業主的苗圃基地自建四合院、農村自建小院、別墅內接受宴請;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原副主任王曉杰違規出入私人會所并接受宴請;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原官員張劍平多次接受私營企業主安排的宴請……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端午節前通報的案例中,“接受管理和服務對象宴請”“接受私營企業主宴請”等情況頻頻顯現。這些公職人員,將手中的權力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把民營企業當成“提款機”,嚴重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扭曲了正常的政商關系。
“不吃公款吃老板”,看似是簡單的吃喝問題,實則是以“私人交往”為幌子,行“權錢交易”之實的“曲線腐敗”。民營企業本應在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中,憑借自身實力發展壯大,卻因這些不正之風,被迫卷入不正當的利益輸送鏈條,這無疑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枷鎖。
在當前加快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激發市場活力的大背景下,整治“不吃公款吃老板”之風刻不容緩。剛剛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明確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與民營經濟組織經營者在工作交往中,應當遵紀守法,保持清正廉潔。加大對這一歪風的整治力度,既是對法律的嚴格遵循,也是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的必然要求。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進一步擰緊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明確規定“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檔菜肴,不得提供香煙,不上酒”,這更要警惕“內緊外松”,防止“吃老板”的不良風氣回潮。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大監督力度,創新監督方式,不能讓違規者有可乘之機。如重慶市巴南區紀委監委通過搭建“三公”經費監管系統,對違規吃喝問題進行大數據篩查,精準發現問題線索;重慶市長壽區紀委監委開展“精致走賬”專項監督檢查,深挖“三公”經費使用背后的“四風”問題……這些舉措都為整治違規吃喝提供了有益探索。
“公生明,廉生威?!币獜氐赘巍安怀怨畛岳习濉边@一頑疾,還需久久為功。一方面,要持續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思想教育,筑牢廉潔從政的思想防線;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監督機制,強化社會監督舉報,讓違規者無處遁形。同時,構建高效規范透明的法治化市場監管體系,壓縮權力尋租空間,賦予民營企業拒絕“被吃”的底氣。
唯有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監督穿透私宴的帷幕,才能為民營企業營造一片清朗的發展空間,才能真正構建起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既“親”如清泉潤澤企業,又“清”如明月朗照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