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季,一支由老中青三代志愿者組成的愛心車隊再次整裝待發。他們中有用20年光陰書寫堅守的“送考元老”,有以師者溫情驅散緊張的教師,還有將軍人擔當融入送考路的年輕退役軍人,這些故事里的溫度,正悄悄浸潤著每個奔赴考場的高考學子。
愛是持續:從校車到私家車 20年“愛心路”未變
6月6日清晨5點半,天剛蒙蒙亮,60歲的李本文已經起床。他仔細檢查了車況,輪胎、剎車、油量,確保明天送考萬無一失。隨后,他小心翼翼地將“愛心送考”的標識端正地貼在車上,又用抹布擦了擦。

從2005年起,這已經是他第20次貼送考愛心標識了。
送考這些年,李本文一直在望江路、西門轉盤、長壽中學一線往返接送考生。“十幾年前,路上的出租車很少。”李本文是一所私立幼兒園的校長,高考那幾天,他注意到路邊有不少學生焦急地等車,當即決定用幼兒園的校車免費送考。
網絡不發達的年代,他靠觀察學生手中的文具袋判斷考生身份。李本文說:“看到拿著筆袋、腳步匆忙的學生,我就趕緊招呼他們上車,一個大車能載20到30人。”
“起初就我一個人送考,后來家里人也來幫忙。”他回憶過往,嘴角泛起一絲笑意。最讓他難忘的是有一年高考,當一個學生喊出他“李校長”時,他才發現載的是自己幼兒園的畢業生張琪瑞,讓他十分感慨,叮囑他好好考試。如今已參加工作的張琪瑞,受李本文的影響也加入到愛心送考隊伍。
20年間,李本文的送考工具也從校車換成了小轎車。“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有車,但總有些孩子更需要這趟車。”李本文拍了拍方向盤,“只要我還開得動,就會一直送考下去。”
愛有來回:教師司機雙重身份 一份午餐里的高考溫情
臨近高考,王宗玉身著整潔的淺藍色襯衫,套著紅色的“愛心送考”馬甲,手里拿著名單,一一核對接送考生的信息。1976年出生的她,今年是第9年參加愛心送考。

王宗玉是八顆九年制學校的一名教師。曾負責德育工作的她,深知部分考生家庭的困難。“當老師總想著為學生做些什么,送考讓我用另一種方式陪他們戰斗。”去年,王宗玉在送考途中了解到,4個住得遠的孩子中午根本沒時間回家吃飯,只能啃面包充饑。
“這怎么行?考試這么耗體力!”她喉頭一緊,暗下決心:不僅要送考,還要送飯。
當天早晨送考后,她立刻回家忙活,準備番茄炒蛋、清炒時蔬、雜糧米飯……四菜一湯的標準,中午,她拎著四層保溫飯盒趕到考點,讓4個孩子在考點旁的樹蔭下吃上了熱乎飯。
最后一場考試結束,王宗玉像以往一樣在路邊等著送孩子們回家,突然被一股香氣包裹,4個孩子塞給她一束鮮花。“老師,謝謝你。這是我們湊零花錢買的……”
現在回想起那一幕幕,王宗玉眼眶仍泛紅:“其實,是我們應該謝謝這些孩子們,他們也用自己的方式,溫暖著我們。”
說話間,王宗玉已整理完今年送考的名單,她打開轎車繼續清點物資,為孩子們做好“后勤保障”……
愛在接力:95后退役軍人接棒 后備箱里的“高考補給站”
“我將盡全力完成好每一個送考任務,遵守交通規則,安全駕駛……承諾人周靖松!”6月5日下午6點半,“渝善渝美?壽城有愛”愛心送考志愿服務行動啟動儀式在區行政中心廣場舉行,周靖松站在車旁鄭重宣誓,他挺直了腰板,仿佛還在部隊里。

1999年出生的周靖松,2022年退伍后一直投身公益,但愛心送考還是第一次,作為車隊里最年輕的志愿者,他格外謹慎。
提前檢查車輛、清潔車廂,并調整好車內溫度……這些都是周靖松送考前必須要做的事。
副駕座椅調至最前方,騰出最大空間。周靖松展示著他的“送考戰車”:后備箱用簾布分隔成“補給區”和“學習區”,小餅干、礦泉水和文具用品放置整齊。駕駛座旁的杯架里,還放著薄荷糖,這些細節里藏著退役軍人特有的嚴謹,更透著對考生的貼心守護。
首次送考,周靖松提前2天踩點,把送考路線走了3遍,連哪個路口容易堵車,哪條路線更快都牢記于心。“多熟悉幾遍心里才踏實,最重要的是讓考生心態平穩,不能因為趕路而影響發揮。”周靖松摸了摸頭,靦腆地說。
在周靖松看來,這趟送考路,不僅是載著考生駛向考場的行程,更是從前輩手中接過愛心接力棒的傳承。
【記者快評】
一年又一年,愛心送考的志愿者,把愛心熬成城市的底色。誠如王宗玉所說:“愛心送考的不止是‘高考路’,而是希望傳遞這份善意,溫暖他們一生。”這份善意的接力,終會成為照亮孩子們未來的星光,成為這座城市最亮眼的記憶。記者 肖婭 張藝